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香港問題——一國兩制到底是什麼關係

鄧小平當年不要「大英百科全書」般的協議,
造就了今天的「香港問題」



中國人終於也要對當代國際政治作出一點原創性貢獻了,這個貢獻就叫做「香港問題」。眾所周知,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制度安排叫做「一國兩制」,據說這是鄧小平的原創,古今中外都沒有這樣提法的。可是這一國兩制談不上是對當代國際政治的一種貢獻,因為它留下了一大堆問題,別人是不會照著學的。「一國兩制」貢獻的與其說是一國內不同區域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新的制度安排,不如說是提出了一個問題,即香港這樣的區域,和中央政府到底是什麼關係。今年的香港「七一」大遊行和中國政府的香港白皮書,香港民間發起的爭普選公投和顯然有中央 及香港官方涉入的「反佔中」簽名遊行,都證明了「一國兩制」不是一個答案,而是一個問題。

這個問題是鄧小平布下的局。1984年中英談判香港回歸,英方談判小組的衛奕信回憶:「我們希望制定出猶如大英百科全書般詳盡的協議,但中方想要的,卻是一份兩三頁A4紙大小的文件。」最終簽署的聯合聲明正文,1536個字,恰好兩頁紙。

為什麼鄧小平不要「大英百科全書般」的詳盡協議呢?想必鄧小平是有算計的。國家與區域之間的政治安排,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有豐富的經驗。從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,到當代民族國家和主權觀念,英國人在概念和制度方面做出的創新與貢獻是最多的。英國人也善於與時俱進,從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到現在的英聯邦,從美利堅的獨立到印度的獨立,到處留下了央格魯薩克遜人的政治遺產。英國人搞政治,就像倫敦的商人做買賣,喜歡談判簽合同,簽下來就可以交易了。將來市場變了,也可以再談再簽合同。即使是戰爭,最後也都要簽協議。「大英百科全書般」的協議是他們的強項。可這一套是中國人不喜歡的。中國人喜歡模糊一點,模糊一點就有了賴的餘地,好話儘管說,把對方忽悠暈了,簽下來以後再賴不遲。這是中國人的強項。鄧小平承諾說五十年不變,就是一句不可兌現的忽悠。他堅持只要兩頁紙的協議,就是堅持要在談判中揚己之長避己之短。

於是,「一國兩制」成了「香港問題」。一國兩制到底是什麼關係,現在是誰也說不服誰,兩頁紙的中英聯合聲明裏沒有答案,香港基本法裏也沒有答案,白皮書和反佔中遊行拿出的是「比肌肉」的邏輯,只有流氓打架才用這個做答案。

香港和中國的關係,就像半個世紀前中國和西藏的關係一樣,不是「你是我的一部分」能概括,也不是「一國兩制」四個字能回答所有問題的。當初解放軍打下昌都,卻不長驅直入,停下來和西藏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。毛澤東一再要手下那些將軍們,進了西藏要「謹慎」,為什麼?因為西藏和後來的香港一樣,本身就是一個國家,而這國家又和中國很不一樣。

就拿香港來說,香港有確定的領土領空領海和邊界,邊界上有關口和海關,中國公民進香港還不如美國公民更便捷。香港有自己的稅收和政府財政,不向中國政府納稅。香港有自己的中央銀行,發行自己的貨幣港元。香港有自己的郵政,使用自己發行的郵票。香港有不同於中國法律的司法體系,使用不同於大陸法系的普通法,有自己的法官,有完全不同於中國司法部的律師體系。香港有自己的市民,頒發自己的身份證件,這一證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同於中國護照。香港也向來訪的外國人簽發自己的簽證,也就是說有自己的外交。所以鄧小平堅持解放軍進香港,是有他的考量的。這是一個象徵,否則香港就具備一個國家的所有元素了。

在歷史上,香港和英帝國的關係就是一種宗主關係。等到香港回歸的時候,宗主權的概念過時了,當代政治學中的現成概念是「聯邦制」或「邦聯」,所以英國人希望有「大英百科全書般」的協議來釐清這種關係。如果照這樣的協議來規定,香港就有自己不受干預的「內政」,今天的香港就不會是一個問題。

其實,中國政府不去干涉香港內政,也可以相安無事的。但是中國政府太缺乏「制度自信」了。法輪功能夠在香港合法地活得好好的,就足以讓江澤民半夜做惡夢。沒有「大英百科全書般」的約束,中國政府不可能不對香港做工作,香港人則早晚要面對中央政府的滲透和壓力,起來保衞自己。

香港問題今天仍是一個問題,明天答案是什麼,還在未定之中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