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

鄧小平的政治遺產



 古今中外,除了君主制和民主制,統治者都有接班危機。中國人傳說中,古代聖賢有「禪讓」的美德,有舉賢薦能的高尚聰明做法,可那多半是餓著肚子夢見 吃大餅子,缺什麼就說什麼。到毛澤東時代末期,全國人民終於都看到了,原來交接班是那麼困難、那麼危險的一件事,毛澤東幾乎整死了所有他親手挑選的接班 人,直到最後一個他來不及「考驗」的人。鄧小平看到了這一點,他顯然認定,毛澤東搞文革,是出於接班焦慮,到了他手裏,他必須改轅易轍,避免交班危機。

有一種流行很廣的看法,認為鄧小平留給後世的遺產是改革開放,我認為這算不了鄧小平的功勞成績。毛澤東之後的中國,誰上來都得搞改革開放了,計劃經濟的失敗是再也遮蓋不了的事實,而引進外國資本和技術必然會走上開放的道路。如果林彪接了毛澤東的班,改革開放得更快也說不定。鄧小平留給後世的遺產,一是白貓黑貓的實用主義哲學,二是他實實在在想解決共產黨的接班危機。

上世紀八十年代,中共就開始了「從長計議」的梯隊建設,有所謂第三梯隊、第四梯隊的說法。可是等到他親手結束了接連兩位總書記政治生命的時候,他大概看到自己也陷進了毛澤東晚年的接班危機。於是,他欽定了下一個總書記,還欽定了這個總書記的接班人,所謂隔代欽定。一下子準備了兩代接班人,他還留下了最高層過幾年就要換屆交接班的新規矩。

鄧小平欽定的兩代接班人,如期交接,中國有二十年時間沒有出現毛澤東時代不斷的「路線鬥爭」,高層政治太平無事,權力在共產黨內同志們之間和平轉手。海內外都出現了一種樂觀論斷,說中國共產黨人終於找到了政治交接班的「中國模式」,那就是定期替換新鮮血液,梯隊在起作用。誰說中國人沒有創新能力?誰說沒有民主就必定有接班危機?誰說不搞民主制度就只能走向朝鮮式的世襲?中國共產黨就能為時代開創一種集體交接班制度。
這種樂觀和自信,十年前就出現了,那時候鄧小平欽定的兩代接班人還沒用盡,如此樂觀顯然是早了一點。等到薄熙來事件出現,肥皂泡瞬間破滅。鄧小平留下的政治遺產,並沒有解決接班危機。

憑鄧小平的精明,他不會看不出,欽定兩代只解決了兩代時間的接班問題,兩代以後,危機依然。他自然也知道,為什麼英美德法所有的民主體制都不愁接班問題,連台灣在轉型後也不愁接班問題,區別只是制度兩字而已。一勞永逸地解決接班危機,必須依靠制度,只能依靠制度,而制度是需要在改革過程中建設起來 的。鄧小平沒有這樣做,他只想保證兩代班子太平就算了,但是他顯然沒有料到,他留下的兩代接班人,短短二十年裏腐敗至此。而後來的接班人,不管是誰,都難免腐敗,每次交接班,仍難免一場惡鬥。

眼下,交接班的鬥爭仍在進行。等這一輪停當了,你就可以等著下一次交接班了,接班危機是必然的。中國的政治,也許就在這一次一次的危機中得以改變,也可能是在某一次危機中遭遇災難性的後果,只是苦了百姓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